認知偏誤 — 確認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現象
確認偏誤是一個很大的坑,太多的人掉到裡面而不自知。
1. 確認性偏誤 與 同溫層
個人在做決策時,會自動收集一切有利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或想法,並且會自動去忽略不利、矛盾的資訊,以片面支持自己的念頭,這種現象稱為「確認性偏誤」。
確認偏誤的幾個特點:
1.會找尋支持自己的證據。
2.會忽略相反的看法。
3.更會關注相同看法的證據。
4.把模糊的資訊自行解釋為支持自己的看法。
這很容易導致「同溫層」的出現,因為確認偏誤的緣故,將會更為關注相同的看法,這時候很容易只聽同溫層的話而去肆意攻擊反對的意見,然而卻無法靠自我認知來分辨正確的資訊。
2. 確認性偏誤 與 倖存者偏誤
如果你所見的事物是偏見、錯覺或謬誤,一旦把它當作通例,並且信以為真,而嘗試著去解釋所見,這樣得到的解釋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會讓自己以爲懂了,而停止思考。
人們只去尋找肯定的證據,而忽略了否定的證據,是人們迷信行為的由來。表現出來也是一種倖存者偏誤現象,因為人們沒有看到自己看到的只是倖存者而已。
3. 確認性偏誤 與 沃森選擇題
為了釐清人類邏輯推論特徵所設計的問題(Wason,1966)。很多書中常將沃森選擇題實驗與確認性偏誤連在一起,認為答錯沃森選擇題,也是確認性偏誤在作祟。
選擇「正面只有母音的卡片」或是「母音的卡片與偶數的卡片」的人占絕大多數。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選擇「A」與「4」的人比較多,但很可惜的是,這不是正確答案,只有翻開「A」與「7」的卡片才是正確答案。以「一面是母音,另一面就是偶數」的規則而言,雖然問題不在於偶數卡片「4」的背面是母音還是子音,但我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選擇卡片「4」。
ps. 網路上有很多上述解題的解釋。 在選擇「A」(是字母)外,另外還要反面思考的是非偶數「7」,即若p →q為真外,也要思考 ~q →~p為真。
沃森選擇題的實驗證明,人類在處理推理問題時並非依賴邏輯,而是以長時間在社會生活環境中演化出來的直覺機制作出定奪。但生活上各種事情的因果難斷,如小心運用邏輯推理卻能為我們排除一些簡單的謬誤。
如何避免確認偏誤
先入為主,固執己見,是確認偏誤思想的主要元兇。當我們對一些人、事、物已有既定想法或信念,我們便傾向搜集一些與自己信念相符的資訊,並忽視與信念相反的資料。確認偏誤思想可助長謠言的傳播,製造恐慌。即使謠言沒有真實理據,但只要有同道中人,謠言便會繼續流傳。
避免確認偏誤:
1.特別注意反面意見與證據。
2.多方詢問利害關係人意見。
3.假想自己是反面看法,這時候會提出什麼論點。
4. 提醒自己要客觀看待及分析不同意見,不預先篩選資訊,先觀察聆聽,後客觀分析。若果客觀事實反映自己原本的信念、假設等是錯誤的,便得勇於承認及更正。
5. 虛心反思,包容異己,是打破確認偏誤思想的良方。
與認知偏誤相關之偏誤或效應
1. 「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 後見之明偏誤分三種程度。該偏誤的第一種程度──記憶扭曲(memory distortion),包含了記錯一個較早的評論或判斷(「我說過這會發生」);第二種程度──必然性(inevitability),是指我們認為某事件是不可避免的(「這必須要發生」);第三種程度──可預見性(foreseeability),包括我們個人相信自己可以預見某事件(「我知道它會發生」)。
2. 倖存者偏差或倖存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也稱為生存者偏差,是一種邏輯謬誤,屬於選擇偏差的一種。當過度關注「倖存」的人事物,從而造成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也可能因為無法觀察到),便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3. 同溫層效應,有時亦稱為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在媒體上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並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令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
4. 聰明的漢斯效應(Clever Hans effect)是1900年代左右活躍的一頭馬匹,名字叫做 「漢斯」,據稱能夠表演四則運算和其它智力任務。在1907年的正式調查之後,心理學家奧斯卡·芬斯特(Oskar Pfungst)證實這匹馬並未實際執行這些心智任務,而是觀察了訓練者的反應。他在研究方法中發現了這一假象,發現馬會對人類訓練者身體語言中的不自覺暗示作出直接反應,而訓練者卻對此毫無察覺。這一反常的假象後來被稱為「聰明的漢斯效應」,此效應一直是觀察者期望效應和後來動物認知研究的重要知識。觀察者期望效應由於觀察者預期某些測試結果,於是無意識地以某種形式操縱了實驗步驟,或錯誤解釋實驗結果以達至他們希望得到的結論。觀察者期望效應能嚴重歪曲實驗結果,因此需利用雙盲方式進行實驗來消除這效應。